他们这些人的主要产品在今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的阿坝、甘孜、凉也州、攀枝莅市,甚至两广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出土。在这些地区,往往发现与巴蜀内地铜器造型一致,或基本相似的铁器,如剑、矛、削、刀、带钩。这反映了巴蜀普及铁器初期阶段的特征:注意用廉价的铁仿制、补充、取代昂贵的铜器。许多在巴蜀内地考古发掘中常出土的铁器品种,在上述“椎髻”之地也有大量发现,如鑿、釜、凿、斧、三角架、镭、铲、斤、锥、锤、钻、剪、夹、鑛等,不仅普遍见于外来移民、政府官吏、军人墓中’也多见于土著民族墓中-一些铁器。
当时在巴蜀内地缺乏市场,在云贵却能畅销,如檢时式铁剑,形制与巴蜀柳铜剑相俶,为蜀地所造。战国晚期,主要行销于夜郎地区(贵州东部)。到西汉初期才行销于巴蜀内地夜郎地区在西汶早期流行的铜柄铁剑,铁剑叶为巴蜀式规叶形,铜剑。柄却具有漠、黔民族題路;又夜郎地区在酒汉早期流行铁带钩,却在西汉晚期流行铜带钩,而铁带钩在秦汉时期的巴蜀内地却很少流行。这些说明,当时蜀郡的私营冶铁者,曾没法从器物的品类、造型、纹饰、心理状态、价格各方面去适应滇、黔等地的少数民族,有许多器物甚至是专门为少数民族买主制造的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蜀郡私菅冶铁业的竞争。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,西汉中期以降,滇黔铁器曾一度减少,一些过去曾用铁制造的器类又转而用铜,这反映了汉武帝刘彻抑商政策对蜀郡私营冶铁业的摧毁性打击,也反映出代之而起的蜀地官营冷铁业不再把少数民族作为经营对象。至东汉时期,蜀郡私营冶铁业复兴,产品再次行销边疆民族之中。如在云南昭通等地,曾出土铸有“蜀郡铭文的铁鐵,当系蜀地官营作坊的产品。两汉、三国时期,巴蜀各地的冶炼水平发展极不平衡。一些地区早在秦、西汉时期已釆用了先迸的制钢技术,而一些地区迟至东汉,仍在。采用最原始的冶铁术。至迟在东汉时期,巴蜀地区已以生产百炼钢而闻名全国,产品远销各±6。
1978年,在江苏徐州瓣出县的一座小型汉墓中,出土了TR蜀郡生产的钢剑。剑长109厘米,剑的--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:“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惜造,五十潦口口口孙剑口”,剑律内侧阴刻隶书“直千五百”乳建初二年,即公元77年。在冶铁方面,当时,把块铁或毛胚烧红一次以后的折叠锻打、淬火等一整套工序祢为一潦。块铁'毛胚每经一滾,钢组织蔑更加细密,成分均匀,杂质减少、绷化,钢的质量也就得到提高。但锻打过度脱碳过量,又会减少硬度。经鉴定,建初剑系含碳较高的炒钢锻打面成,断面髙低碳层相间浙分层现象,约近60层。这是折叠锻打胜件的结果不同拘器物、器类,有不同的硬。度要求,折叠锻打的次数也不同,诸葛亮《作刚铠教》便曾规定:“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”构五折,即约五淑。上述建初剑系巴蜀现己发现的最早的炒钢锻件实物。从全国的发展水平看,估计巴蜀地区至迟在西汉末年已岀现炒铜制品。通过实物检验表明,当时的炒钢法是将生铁加热,再用矿石粉搅拌,降低其含碳量,使其转变为熟铁或接近钢;然后用它作百炼钢件的原料。这样可减少钢件夹物。治铁术的传入,冶铁业的普及,在巴蜀开发史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。在农业方面,由于铁犁普及,才随之产生了牛耕。由于斧、刀、钎、锤、镭、铲、整套铁器的坦珑,才可能进行大燒模的水藕建设由于铁镰的普及,人们才真正停止了用石力收割庄稼。在交通建设方面《秦汉时期先后开凿的五尺道、南夷道、邛窄道、褒斜栈道、川西高原上的许多栈道,以及治理南安江道。燹道江道,无不是以使用铁工具为前提。
二、制盐业
两汉三国,巴蜀制盐业的最大进化是,发现并普及了盐井。巴蜀地区的盐官始设于秦。秦建成都城时,张若于成都“置盐铁市官并恢丞“。西汉时期,又在南安、临邛、蒲江增设盐官。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东汉时期巴郡临江县(令忠县5带)、犍为郡南广等建有盐官。据(三国志》等文献记载,巴蜀地区的盐井,创電于李冰任蜀守期间,季冰曾“穿广都盐井、诸陂池“,“平南安盐漑前者系闪开凿盐井,后者系治理自然盐泉周围的环境,平掉乱河滩,疏通江道。但在秦统治期间,盐井尚未普及,数量不多,主要集中在广郡(今双流地)县。西汉时间,盐井大幅度增加。至西汉晩期,巴蜀已有十余个县产盐。仅宣帝地节三年(公元前67年)一次便“穿临邛、蒲江盐井二十所除并盐外,在南安’仍利用盐泉煮盐,除内地外,当地民族把盐水浇在柴薪上,然后焚烧,边烧;浇盐水,最后在炭灰中取盐,行销于周围民族之中。汶山郡主要以咸土、咸石煎盐,所谓“汶山有咸石,先以水渍,既而煎之”。亦基本满足了当地百姓和牲口之需。西汉成、哀间,在全国实行盐铁官營的背景下,成都人罗裒经商往返于成都、京师之间,另外,川西南定筆、台登、卑水、川西北汶山等地亦大量产盐。
秦至蜀汉,巴蜀盐井,是我国的第一批盐井’在全国井盐史上具有开先河的意义。当时巴蜀各地井盐的共同特爺是:大口浅井。考古发珑的汉代画像砖表明,开井前一般要经过斯探考察,但限于当时的条件,带有很大盲目性和冒险性。当时开一口盐井,往往需要人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設苦劳动,才能成功,故普通劳动入家,建至一般小地主、小商人也彖担不起开井费用。即使开井成功后,一般人家也难以应付各种名冃的敲诈,故当时盐井的开凿和经营,主要为有一定官场背景的豪族大姓所控制。当时盐井井身结构并不完全一致,有束腰式、立桶式、坑洼式等。由秦至蜀汉,盐井井口由大到小,有一逐步发展过程,秦李冰时,称之为“盐井诸陂池七据《元和郡县志》卷34“陵州”:“陵井纵广三十丈,深八十余丈”。入西汉后,井口大幅度缩小,不再称盐井为“池七到东汉时期,井口只能容2个直径约40公分的汲卤桶出入,井口直径约在130-140公分之间,到蜀汉时,又在广都县开凿“小井”成功叫西蜀是全世界最早利用天然煮盐的地区。《华阳国志蜀志》中也说,在临邛县有火井。“井有咸水,取井火煮之,一斛水得到五斗盐;家火煮之,得无几也”。该地至返从东汉至蜀汉,一直用天然。煮盐。其他地区,从画像砖的灶眼等资料看,主要是利用木柴煮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