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《高知往事3》

“你们两个,有什么问题,也可以问,别不吱声,每个地方的习俗,都是有原因的。”

刘教授很不满意的说着,最怕带的学生,都是那种什么都不问的,到底是懂了,还是不懂,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
两人略显尴尬,想要看一下对方什么脸色,但刘教授正回头看了两人,不好有这种小动作。

凌薇柱,四合天窗井,麻纺间,饮水井阴井和阳井,柴木房,杂物间,正厅和倒厅,偏房和廊道,水田菜地,树园,双层墙,悬和角,明道与暗道,暗渠,地下甬道。

这一切都切合了旧时代的社会现状,以及生活智慧的勾合,生存的本能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如此说也是贴切的。

比如,这样做,不是为了享受,而是为了保护自身的身家性命。

俗话说,活在哪,就要有哪的那种特质,这样才能活的好。

按照阿公的说法,以前还有三道围墙,后来觉得不好看,改革之后拆掉了。

那三道墙,有三道门,每一道门,都是大木坎做的横栏,只能从里面拆。

闹匪患与拦灾民,还有山里的野兽,反正意思大概就是这样。

在偏西北的地方,那家里漏风了,但这外墙没办法偷工减料,那都是代代相承。

甚至,只有一个通道口,家在哪具体位置摸不准,没有炸药和火蛋,根本破不了,那也是为了活着。

哪里有哪些个林园,甚至说的四合院,乃至吊楼,要是在险要之地,或者野蛮山区,还有做个碉楼城堡。

你半夜三更睡觉,别人半夜三更就摸进来割脑袋,想睡安稳觉,那得废很多精力。

刘教授想要了解一些民风民情,似乎还跟旧社会有关,需要一个印证的对比,而遗留的建筑似乎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。

“看来你阿公家以前,人丁兴旺啊~我们这走一遍,都花那么多时间,房间又多,这些田也不够吃啊”

走了一遍,有些房子是上了锁,现在还是有人住的。

以前防潮的本事,也是很厉害,地面是人工一寸一寸的夯实整平,靠手艺人瓦匠泥工,挥汗去做的事情。

木头看起来很厚重,不知道什么材质,有很多铁花梨,但整体还是以楠木居多,本地产的大龄树古时候还是丰产的。

聊到选材时,说的很认真,大概这就是做学科的一种精神,哪怕这个跟文学的关系只是一个偏带,但谁让韩大哥是他的朋友,至深友情,有些东西聊了几十年。

但他们讲究的是一个共同进步的情怀,为什么会去京城,其中的缘故也并非一成不变。

也许是吃过了过去的苦,特意讲了这段,算是给年轻人未来做力所能及的事。

京城虽然关系复杂,但也是因为这样,大家也就有了共识,那就是看谁有本事谁就上去。

还特别讲那一套,细水长流,说一下子把运气用光了,后来者怕是要为此填埋,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填完,说的便是透支命运的说法。

到了外面,虽然竞争少了,但门道反而复杂了,说这就是世界本来的面目,平衡一切的真理,此消彼从。

常在课堂,心系天下,那常走天下,便心系传承。

力行健则识通广,或许这就是做学问,必不可少的路途吧?

年轻犯过的错都不少,但都在道德底线之内,并没有铸成影响别人的错,只是让自己多走了很多弯路。

张扬和急功近利,是很多有本事的年轻人,都会走过的路,这道理怎么讲呢?

如果不走,那就不能够亲身体会,也就没有那些体悟,就没有那样的智慧积存。

不打仗的军人,永远不知道炮火的残酷,也就会出现所谓的超人言论,生命体在天灾人祸里的渺小,也就那样了。

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但互联网时代,烽火走天下,只需那三分一秒。

不知不觉,刘教授这上午,结合着这建筑,又讲了那么多,大家很是认真的听。

然后意外的是,看到了祭拜的庙堂,竟然专门搞了一处房间搞这个。

上面还有燃着的香,刘教授看着时,没说什么话就走了,后来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,咱们国家的人到哪,都会记得天恩地赐。

然后说到了现代文学,陷入了一个不知所谓的正常态里,已经分不清是好是坏。

什么都自由,然后把自己搞成了孤寂状态,没有人帮忙时那心里的病厌,算是另外的孤儿奋斗记。

要怎么说最为清晰的认证,衍射到娱乐圈,那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起来的圈子。

刘教授虽然说的很轻描淡写,但可以感觉到,这么多年来,第一次有那种年轻人最常见的义愤填膺,他还是个活人。

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

那反过来呢?

书中自有魔鬼屋,书中自有粉红毒。

不过想想,这个世界,做不到两全其美。

但刘教授说这些,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晚辈,去走那些路,糟蹋自己。

如果读书,只是为了更好的犯罪,更好的放纵,何必去践踏,那些在一旁默默关注你的人。

那些台阶,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

忽然一想,似乎那就是唯一的路,能不重要吗?

无论从什么目的去出发,看见了上山的路,那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。

“又是忧,又是恨。”

不知道想到了什么,刘教授忽然冒出了这么一句,然后叫大家跟着。

午休之后,下午三点。

刚从前厅通廊走到了后厅,就听到了大家的聊天声。

其实这房子,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,阿公住的那里,以及上二楼的路。

黄楚觉得,这是属于阿公的秘密,还是不要暴露了,和平年代里的秘密。

和上午不同,见到他们五人,大家都熟络了起来,姑姑家的女孩,一路上都像一个透明人一样。

读书人的世界,她此时还没有办法融入,等她长大了,去读大学了,应该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