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章 千年鳖精,万年灵
- 民俗志怪:重生70,长白赶山人
- 楚皇子
- 2015字
- 2024-08-08 12:00:35
第二十八章:千年鳖精,万年灵
陈峰很清楚,眼前这女尸的行动根本就不是自主意识,也不是所谓的僵化。
真正控制着女尸的,就是肚子里的东西。
随着肚皮的不断涌动,阵阵黑水从女尸的身体内涌出,赵玄眼前的视线越发模糊,可见度越来越低。
赵玄立刻探身朝着水面游去,来到水面换口气的同时,一把抓住了竹筏上的背包,从里面拿出了早就准备好,穿上了铜钱的红绳,再度回到了水中。
才刚刚来到女尸附近,对视线有极具冲击性的一幕,就涌入了赵玄的眼中。
女尸的肚皮上,竟裂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口子,仿佛被无形之手生生撕裂,黑水与暗红的血水交织流淌,将周围的水域染成了诡异的颜色。
从那裂口之中,一只乌龟的脑袋缓缓探出,紧接着,是一个带着浓烈死气的身子。
它双眼紧闭,却仿佛能感受到外界的一切,小嘴一张一合,发出阵阵非人的低吟。
赵玄心中大骇,尽管他想过了无数种可能,这怎么也没想到在这女士的肚子里居然藏着一只龟。
不对,这不是龟,分明是一只鳖。
龟和鳖的外形看起来十分相似,但身负赶山人传承的赵玄还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。
二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,龟的壳硬且有花纹,而别的壳没有花纹且比较软。
龟的头部是圆的,鳖的头部却是尖的。
龟的四肢头尾都可以缩入壳内,但鳖的四肢不能。
随着这只鳖较为费力的从女尸的肚子里爬出来,赵玄这才发现,此物之庞大,实属罕见。
鳖的种类繁多,但此物大小,足足大了几倍。
且这只鳖通体金色,和平常所见截然不同。
似乎这只鳖和女尸本身存在着寄生关系,当这只鳖从女尸体内爬出来之后,女尸便立刻没了动静,且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中腐烂。
金黄色的鳖爬出来之后,顿时便想要逃离,那一双眼睛睁开后滴溜溜的直转,就像是会说话似的。
赵玄的脑海中顿时便浮现出了铜鼎中的记载:
“百年鳖生灵,千年鳖生宝。鳖灵居于体内生鳖宝,口吐人言。
鳖生则生,鳖死则死,若想见之,只需把鳖养在盘中,每月十五躲在一旁偷看。
当月到中天时,鳖会举头望月,鳖宝小人也会出现站在鳖的头上载歌载舞。”
之所以铜鼎上对此有如此详尽的记载,实则还是由于鳖宝和赶山人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。
赶山人在民间有另一个称谓叫憋宝人,之所以由此名讳,就是因为在古时候还没能形成传承文化时,想要从事改善这一行的人没得拜师,只能自己摸索。
巧合之下有人找到了一个窍门,那就是鳖宝。
若能有幸找到一只曾经的老鳖,剖开他的肚子,挖出里面的鳖宝,并在大腿上割一道口子,把鳖宝放在口子里养着,如果遇到了什么天灵地宝,这鳖宝就会打报告从而让改善人有所收获。
因此在民间改善人,被称之为憋宝人。
关于这种东西的传说比比皆是,隆庆年间有位姓王的户部官员在通州宴杀,杀鳖时抛出来两个小人。
当时传的很邪乎,说这两个小人一个拿着生死簿,一个拿着判官笔长得像阴间的判官。
不过对于这些传说,无非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真要考究可就没由来了。
如今的赵玄,已经能够断定眼前看到的这只金鳖,一定是个鳖精。
想来,老把头得到的怪病,以及这些天晚上看到的怪相都跟这货有关系了。
要说幸运,赵玄觉得自己非常幸运,第一次赶山就遇到了精怪。
要是遇到了其他的精怪,那就是生死未卜,但这是鳖精,别说千年修为了,就是万年修为也没什么太高的灵智。
在没了寄生体之后,这玩意除了跑得快比较棘手,没啥太费劲的地方。
即使如此,此刻不去实践一下传承知识,更待何时呢?
打定了主意,赵玄立马将这穿着铜钱的红绳含在了嘴里,飞快的朝着那逃窜的金鳖追去。
人的口中是有精气的,若是有人翻阅过自古传承下来的修行古法,定能发现其中必然会有一句舌顶上膛。
说的就是,不论何种法门,只要是盘腿静观,就必须要用舌尖顶住上牙膛,阻挡精气外泄,让精气在口中不断与津液混合。
练完功后,将津液分三口吞下,堪比琼浆……
二者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,但赵玄很清楚,若想这么追上这鳖精难比登天。
因此,在差不多的距离,赵玄将红绳从口中拿出,迅速在指尖绕了个圈,随后用力一甩。
“啪!”
红绳上的铜钱打在了金鳖的背上,刹那间这金鳖就像遭到重击似的,身形猛地一顿,紧接着在水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,试图更加疯狂地逃离。
可此时呢,铜钱已经像锋利的匕首刺入了金鳖的血肉,随着金鳖越发挣扎,反而扎得更深了。
赵玄将此看在眼里,用力的一扯,金鳖就直勾勾的被拽了回来。
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,赵玄迅速将红绳反手套在了金鳖的脖子上,绕了几圈用力一勒,就将这金鳖提在了手里。
赵玄转而朝着河面游去,肺部的灼烧感迫使他加快了速度。
好不容易来到了水面,赵玄贪婪的大口呼吸着空气,肺部的灼烧感这才缓和了不少。
重新趴回到了竹筏上,赵玄看着手里红绳吊着的这只金鳖,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
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成功捕获了一只罕见的金鳖精,更因为这背后的种种谜团与古老传承的显现,让他对赶山人的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。
这番经历印证了铜鼎中传承的第一行子:
“世间万物有灵,有灵则多智,多智则讨机缘。
机缘而成,必生精怪,赶山人寻宝,见精则见宝,见怪则见灵
若识此途,必成大道。
若心疑意惑,将此鼎放回,莫断传承……”